初夏的湘潭县杨嘉桥镇寻笔港湿地,碧波荡漾,草木丰盛。在清晨或傍晚时分,湿地管护廊道人流如织,当地村民三五成群,到此散步、聊天、乘凉,享受这一美妙的自然风光。
而一年之前的寻笔港,污水横流,奇臭无比,村民们唯恐躲之不及。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得益于省“一号重点工程”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的落实。
近日,工作人员实地感受到了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。在管护廊道的两旁,水杉林立,树下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开了,蝴蝶在花丛间来回飞舞。沿着这条管护廊道,可以深入湿地腹地。“试点之前,这里是大片的农田,农业面源污染严重。”家住湿地旁82岁的林原中老人说,以前的农田常被水淹,可以说是“十年九不收”。每当夏季洪水退去,漂浮物和动物尸体就裸露在外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。
从2017年3月开始,寻笔港通过实施生态种植、对旱地实行退耕还林、对水田实行退耕还湿,对水塘、溪沟水面实行湿地生态恢复,改变原有的农业种植模式,从单一的种植水稻变成种植茭瓜、湘莲、荸荠等耐水、净水强的多种经济作物。一年来,寻笔港将湿地保护、生态维护等工作纳入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,试点区栽植的各种农作物不施肥、不打药,防止土地再次污染。目前,试点区森林—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、固碳释氧、改善小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全面完善,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变好。
湿地面积共有890亩,其覆盖区域内的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水,通过这一块湿地的处理和净化,流到涟水,再通过涟水流到湘江,达到水质净化的过程。目前,净化功能由原来的四类水质变成三类水质,将向二类水质提升。
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是落实省政府“一号重点工程”湘江保护与治理的试点工程。湘潭杨嘉桥镇寻笔港作为全省8个试点之一,通过项目的实施,很好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,真正践行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控制农业面源与乡村生活污水污染,净化涟水流域水质,对保护湘江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,实现了试点预期目标。2017年12月,该试点顺利通过省林业厅等部门评估验收,成为全省8处试点工程中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试点工程,为全省“一湖四水”实施生物治理提供了低成本、可借鉴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示范样本。(通讯员 马星)
相关阅读
2018-07-18 12:57:15
2018-04-16 12:00:44